×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9月新版:【黃帝內經脈度】(精裝,質重2公斤)
9月新版:【黃帝內經脈度】(精裝,質重2公斤)

9月新版:【黃帝內經脈度】(精裝,質重2公斤)

NT$1600
已售:26

言臟腑論經脈,同闡胚胎生理之共理


東方書院前.png

【黃帝內經脈度】

編輯推薦

本書從現代醫學組織胚胎學等多角度探討了人體經脈循行路徑及相關物質生髮機制。 對傳統經脈結構、經脈相關理論進行了現代解剖生理學機制解析,視角獨特,觀點新穎,融合中西,貫通古今,無論是中醫、西醫或中西醫匯通者均可將此書置於案頭床邊,時常精研細讀,定能收益良多。

內容簡介

本書作者從經脈循行、脈診、奇正經脈等不同理論角度對現代醫學機制進行了闡釋。 首先,立足於中醫學經典經脈理論記載,對經脈循行路徑和經脈內流動物質做出現代動物發育發生學和人體組織胚胎學機制性分析,並對經脈相關宗、營、衛三隧和經水、四海理論做出解剖生理學機制解析,同時對“經脈離合”“營衛生會”“經脈順逆”理論做出解剖生理學機制解析, 由此復原經脈結構、經脈關聯理論背後的機制原理。 其次,在經脈結構和經脈關聯機制基礎上,通過對“三部九候”和“權衡揆度”的現代醫學機制解析,復原中醫學經脈診斷理論背後的機制原理。 再者,通過對奇經八脈循行路徑和十二正經循行路徑的結構解析,復原中醫學奇經八脈和十二正經背後的現代醫學機制原理。 本書視角獨特、闡述新穎,合傳統現代以通古今,

使讀者得以瞭解傳統中醫理論背後機制的全貌,可供廣大中醫學者研學參詳,以經典之旨匯通中西。

作者簡介

李茂春,1964年生,山東省青州市人。 獨立學者,30餘年致力於東西方醫學匯通,醫易匯通及儒醫、道醫、藏醫等傳統醫學的現代機制研究,並取得多項突破。 即將出版學術專著:《傷寒正義》(現時書稿36萬字),《中醫發生發育學》(現時書稿102萬字)。

目錄

目錄

第1章經脈發生學機制

第一節經脈動物發生發育機制簡論………………. 002

一、原始動物體液通路發生發育機制…………… 002

二、原索動物脈管迴圈發生發育機制…………… 007

三、脊椎動物循環系統結構演化………………….. 010

四、脊椎動物體液迴圈發生發育機制…………… 011

五、骨骼附肢經脈發生發育機制………………….. 013

第二節“六名一氣論”經脈胚胎發生發育機制… 017

一、“精”與並分泌激素發生機制………………… 017

二、“氣”與激素營衛分流機制……………………. 022

三、“津”通路結構發生發育機制………………… 025

四、“液”與骨骼腔體液發生機制………………… 030

五、“血”與循環系統發生機制……………………. 031

六、“脈”與迴圈脈管發生發育機制…………….. 033

第三節“九野九髒論”與經脈分部發生發育

機制………………………………………………….. 057

一、“六九節制說”與古代曆法氣象物候說

機制……………………………………………………… 057

二、“三五之道”經脈臟腑連接胚胎發育機制. 067

三、“三三合九”經脈組織連接分部發育分段

機制……………………………………………………… 075

第2章經脈生理學機制

第一節“三隧說”與人體藏象結構機制…………. 098

一、“三隧說”與臟腑陰陽内容界定機制……… 098

二、“三隧說”與體液通路陰陽内容界定機制… 103

三、“五臟生成論”與三隧相互關聯結構機制… 117

四、“四髒七腑說”與藏象理論結構機制……… 124

五、“六髒六腑”與臟腑體液通路相互關聯

架構機制………………………………………………. 156

六、“命門為十二官之主”與臟腑體液調節

機制……………………………………………………… 173

第二節“營衛生會”經脈迴圈結構機制…………. 188

一、“沖任離合”與體液營衛交通機制…………. 188

二、“經脈始終”與經脈體液運動結構機制….. 196

三、“營衛生會”與經脈循行分佈結構機制….. 205

四、“營衛生會”與體液迴圈通路機制綜述….. 226

第三節“四海論”淋巴通路循行結構機制……… 230

一、“四海論”經脈組織區域相互關聯機制的

提出……………………………………………………… 230

二、“四海論”輸路與有氧血輸路區劃機制….. 231

三、“四海”與經水榮營交通機制………………… 235

四、“四海”與淋巴系統機制復原………………… 240

第四節“十二經水”與淋巴迴圈通路機制……… 249

一、“沖任交會”與十二經水陰陽内容界定

機制……………………………………………………… 249

二、“衛氣行”與淋巴液通路分佈機制…………. 255

三、“真氣者,經氣太虛”與經水動力機制….. 260

四、“根結標本”與淋巴管結構機制解析……… 266

目錄

ii

五、“經筋說”與十二經水循行結構機制……… 275

六、“經水內外”淋巴生理功能機制綜述……… 283

第五節“陰陽離合論”與經脈内容界定機制….. 288

一、“廣明太沖論”與經脈內外統一内容界定

機制……………………………………………………… 288

二、“沖任離合”與體液三隧通路結構機制….. 292

三、“五方六合”與臟腑結構陰陽内容定位

機制……………………………………………………… 297

四、“開、闔、樞”與經脈循行結構機制……… 314

五、“標本、根結”與經脈循行標識…………….. 328

第3章經脈診斷學機制

第一節“三部九候”脈診結構機制………………… 360

一、“三部九候論”與脈診理論模式原型……… 360

二、“三部九候”脈診胚胎學機制解析…………. 369

三、“經脈始終”與天地二部合診機制…………. 373

四、“三脈動輸”與天地人三部合參機制……… 379

五、“獨取寸口”脈診結構機制……………………. 382

六、“真髒脈”與經脈順逆診斷機制…………….. 392

第二節“權衡揆度”脈診法則機制………………… 399

一、“權衡揆度”脈診法則機制簡析…………….. 399

二、“權衡以平”與經脈診斷機制解析…………. 409

三、“揆度以常”與經水診斷機制解析…………. 412

第4章奇經八脈循行結構機制

第一節沖脈循行結構機制…………………………….. 420

一、沖脈循行分佈結構機制…………………………. 420

二、沖任督三脈順逆結構機制……………………… 427

三、沖脈與“腎者,胃之關也”機制…………… 435

四、沖脈與“三脈動輸”分化發育機制……….. 441

第二節帶脈循行結構機制…………………………….. 464

一、帶脈循行路徑和生理功能經典記載……….. 464

二、帶脈宗筋之會體位分佈機制………………….. 470

三、帶脈宗筋奇正交通機制…………………………. 484

第三節督脈循行結構機制…………………………….. 494

一、督脈三段分佈結構機制…………………………. 494

二、督脈分佈與體腔吻合機制……………………… 505

三、督沖二脈同構機制………………………………… 512

四、督沖同構與心腎交通機制……………………… 519

五、任督二脈吻合機制………………………………… 526

六、沖任督三脈共構發生機制……………………… 533

第四節任脈循行結構機制…………………………….. 539

一、任脈四段結構機制………………………………… 539

二、任脈通路與淋巴內外交通機制………………. 544

三、任脈“任者、妊也”與生殖功能機制……. 554

四、任脈“陰經之海”與淋巴回流機制……….. 562

五、任脈與附肢經脈陰陽定性原則………………. 569

六、任督共構與體位陰陽定性機制………………. 573

第五節陰陽蹺脈循行結構機制……………………… 577

一、陰蹺脈的循行通路分佈…………………………. 577

二、陽蹺脈的循行結構機制…………………………. 585

第六節陰陽維脈循行結構機制……………………… 597

一、陽維脈的循行結構機制…………………………. 597

二、陰維脈的循行結構機制…………………………. 605

黃帝內經脈度

iii

第一節手少陰心經循行結構機制………………….. 616

一、手少陰心經循行路徑…………………………….. 616

二、手少陰心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17

第二節手厥陰心包經循行結構機制………………. 624

一、手厥陰心包經循行路徑…………………………. 624

二、手厥陰心包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24

第三節手太陰肺經循行結構機制………………….. 630

一、手太陰肺經循行路徑…………………………….. 630

二、手太陰肺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31

第四節手陽明大腸經循行結構解析………………. 635

一、手陽明大腸經循行路徑…………………………. 635

二、手陽明大腸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36

第五節手太陽小腸經循行結構機制………………. 642

一、手太陽小腸經循行路徑…………………………. 642

二、手太陽小腸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43

第六節手少陽三焦經循行結構機制………………. 649

一、手少陽三焦經循行路徑…………………………. 649

二、手少陽三焦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50

第七節足厥陰肝經循行結構機制………………….. 654

一、足厥陰肝經循行路經…………………………….. 654

二、足厥陰肝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55

第八節足太陰脾經循行結構機制………………….. 662

二、足太陰脾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63

第九節足少陰腎經循行結構機制………………….. 667

一、足少陰腎經循行路徑…………………………….. 667

二、足少陰腎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68

第十節足少陽膽經循行結構機制………………….. 673

一、足少陽膽經循行路徑…………………………….. 673

二、足少陽膽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74

第十一節足陽明胃經循行結構機制………………. 683

一、足陽明胃經循行路徑…………………………….. 683

二、足陽明胃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84

第十二節足太陽膀胱經循行結構機制…………… 690

一、足太陽膀胱經循行路徑…………………………. 690

二、足太陽膀胱經循行分段結構解析…………… 692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

9月新版:【黃帝內經脈度】(精裝,質重2公斤)
NT$1600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