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醫學(第1卷)
內容簡介 · · · · · ·
本書意旨對《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的處方進行解析。
張仲景在東漢末年(公元200年左右)編纂了《傷寒雜病論》,後幾經傳抄至宋代(11世紀)才以《傷寒論》和《金匱要略》為名正式刊行。隨後出現了眾多對《傷寒論》進行註解的書籍。
這些書籍並不盡如人意,在任何一本註解書上都找不到完善的理論來全面闡明《傷寒論》這一體系。也就是說根據註解書中所描述的生理:病理、藥理等理論根本不可能得出《傷寒論》中那些處方。《傷寒論》確實屬於廣為人知,卻未必為人所識的一部書。
目錄 · · · · · ·
緒論
經方醫學的出發點
《傷寒論》的成書
《傷寒論》和《內經》的關係
《傷寒雜病論》的歷史沿革
有關藥物用量問題
適合經方的本草書籍
有關方證相對
總論
人體的構造與機能
寒症所揭示的經方中的人體生理構造
關於氣
氣的構成
氣的運行
人體構造概述
體表外殼構造
皮部
肌部
腠理
膜
胸、膈、心下的功能
臟腑的生理功能
胃與脾
守護胃氣的功能
肺
膽和肝
小腸
◆表裡、陰陽、內外的概念
氣的運行
體表外殼中的衛氣
衛氣的分類
衛氣的循行
1.後通衛氣
2.前通衛氣
3.脈外衛氣及脈中之血
◆肺調節血行的機能
◆肺的肅降路線
◆表水及里水的排出途徑
4.肌中衛氣
◆行於頭面部的胃氣直達路
◆所謂三焦
小柴胡湯證的病理
?氣的病理
惡風、惡寒
發熱
邪正鬥爭
……
處方解析
經方醫學(第2卷)
內容簡介 · · · · · ·
《經方醫學(第2卷)》內容包括:太陰病小結、太陰病與陽明病的寒證、小建中湯、關於手足煩熱、關於夢、失精、關於里急、黃芪建中湯、當歸建中湯、當歸、川芎、關於活血、行血藥物、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炙甘草湯、關於「脈結代」、「脈結悸」……
目錄
桂枝湯類方
桂枝湯類方總論
1.作用趨向
2.各藥物在處方中的功效
桂枝
芍藥
生薑
大棗
甘草
桂枝湯加芍藥湯、桂枝湯加大黃湯
◆關於腸鳴及腸蠕動
◆關於太陰病
◆太陰病小結
◆太陰病與陽明病的寒證
小建中湯
◆關於手足煩熱
◆關於夢、失精
◆關於里急
黃芪建中湯
當歸建中湯
當歸
川芎
◆關於活血、行血藥物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蔘三兩新加湯
桂枝去芍藥湯、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炙甘草湯
◆關於「脈結代」、「脈結悸」
◆關於阿膠
阿膠
麻子仁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枝加桂湯
桂枝甘草湯
◆關於上沖、 奔豚、 悸、 煩等的補充說明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關於煩和躁
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牡蠣
龍骨
桂枝去芍藥加蜀漆牡蠣龍骨救逆湯
《外台》牡蠣湯與桂枝救逆湯的比較
蜀漆
恆山
黃芪桂枝五物湯
◆再議風邪
「尊榮人……」之證與黃芪桂枝五物湯證的對比
黃芪桂枝五物湯的虛證與四逆湯的虛證之不同
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桂枝加黃芪湯
黃汗病的參考條文
黃汗病的癥狀
黃汗病的病因
黃汗病兩個階段的病理病機
濕
鬱熱
脈沉遲
黃汗病常用處方解析
醋
當歸四逆湯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通草
細辛
吳茱萸
◆有關厥寒
當歸四逆湯、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應用於寒疝治療
◆關於寒疝
羊肉
麻黃湯類方
麻黃湯類方總論
麻黃湯各論
頭痛
衄
發熱
疼痛
惡寒
體感溫度
飲食與體溫的關係
◆有關粘膜
過敏性鼻炎的發病機理
麻黃加術湯
有濕熱的麻黃湯證
麻黃湯證的浮脈
補充說明麻黃湯證中的熱和濕
麻黃
麻黃湯的發汗機制
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薏苡仁
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桂枝二越婢一湯
大青龍湯
越婢湯、越婢加術湯
◆關於濕證
◆關於補津和補陰
1.補津
2.補陰
白朮
石膏
◆關於溫病
風水
風水的治法
里水
里水的治法
瘀熱在里的里水
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附子甘草湯、麻黃附子湯
經方醫學(第3卷)
內容簡介 · · · · · ·
《經方醫學(第3卷)》以解析處方為中心展開。關於人體構造、生理機能的見解散見於各章,其不僅是處方解析的導論,也是本書的主題。《經方醫學(第3卷)》主要解析葛根湯、桂枝加葛根湯、瓜蔞桂枝湯、葛根黃芩黃連湯、小青龍湯、奔豚湯和射干麻黃湯等30多類處方。
目錄 · · · · · ·
葛根湯
葛根
◆治諸痹,療金瘡
◆通腠理,開腠理
◆葛根與項背強
總論
葛根湯證、 麻黃湯證、 桂枝湯證中邪的對比
病邪所在之處
葛根湯、麻黃湯、桂枝加葛根湯的對比
桂枝、葛根、麻黃與芍藥配伍促進氣、血、津循行
處方的補充說明
◆開腠理(補充說明)
氣的運行所必要的條件
◆有關葛根湯證的「項背強」和麻黃湯證的「項強」
◆關於項、項背、身體的「強」
◆津液不足的深度、程度、廣度
◆關於太陽陽明合病
◆有關下利
◆對合病的補充說明
痙病
柔痙、剛痙
◆關於反惡寒
◆關於痙病之脈
桂枝加葛根湯
瓜蔞桂枝湯
瓜蔞桂枝湯與桂枝加葛根湯的對比
葛根黃芩黃連湯
◆關於促脈
奔豚湯
竹葉湯
小青龍湯
總論
《傷寒論》中的小青龍湯證
《金匱要略》中的小青龍湯證
重溫肺的肅降作用
◆腎的納氣作用
有關呼吸
呼吸與膽、膈的關係
各論
心下有水氣
◆關於涎、唾
◆ 《金匱要略》中的涎、涎沫、涎唾、濁沫、濁唾、唾等
噎
有關肺脹的參考條文
射干麻黃湯
厚朴麻黃湯
小麥
射干麻黃湯、厚朴麻黃湯、小青龍湯方葯對比
澤漆湯
澤漆
紫參
白前
桂苓五味甘草湯、苓甘五味姜辛湯、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總論
桂苓五味甘草湯
有關眩冒的參考條文
苓甘五味姜辛湯
桂苓五味甘草去桂加乾薑細辛半夏湯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湯
◆有關血虛
小青龍湯誤治後陰陽失調與其他證候對比
苓甘姜味辛夏仁黃湯
桂枝附子湯、去桂加術湯、甘草附子湯、桂枝芍藥知母湯、烏頭湯、防己地黃湯
總論
痹證
痹證中的風邪濕邪
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風濕相搏病)
桂枝附子湯
去桂加白朮湯
甘草附子湯
甘草附子湯證的特徵
桂枝附子湯、去桂加白朮湯、甘草附子湯中風濕邪對比
◆有關風濕病
◆有關寒邪和痹證
◆寒冷刺激與寒邪
◆有關氣虛及陽虛
歷節病
虛象
歷節病中的風邪
桂枝芍藥知母湯
烏頭湯
附子
烏頭
記載有四肢疼痛的條文
關於麻杏薏甘湯
《外台》薏苡麻黃湯
陰虛的痹證
防己地黃湯
用於熱痹(濕熱痹)的處方
經方以外常用於痹證的藥物
桂姜草棗黃辛附子湯、枳術湯
◆關於陰氣、陽氣
《金匱?水氣病脈證並治第十四》第31條、第32條的不同
真武湯
◆關於白朮
◆關於茯苓
對白朮和茯苓的小結
附子湯
真武湯與附子湯的對比
桂枝甘草湯
◆關於上沖、奔豚、悸、煩
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龍骨、牡蠣
苓桂術甘湯、苓桂棗甘湯、苓桂味甘湯
總論
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
◆關於動經
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
茯苓甘草湯、茯苓澤瀉湯
總論
茯苓甘草湯
茯苓澤瀉湯
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
五苓散
◆對黃疸病的補充說明、關於小便不利
◆關於太陽病中的煩
文蛤湯
文蛤散
豬苓散
豬苓散與五苓散的比較
豬苓湯
◆小便不利
經方醫學(第4卷)
內容簡介
《經方醫學(第4卷)》以解析處方為中心展開。關於人體構造、生理機能的見解散見於各章,其不僅是處方解析的導論,也是本書的主題。《經方醫學(第4卷)》主要解析治療結胸、臟結、胸痹、心痛、瘧病等常見疾病的中藥處方。
目錄
結胸、臟結
結胸、臟結總論
臟結
1.臟結和結胸的不同
2.臟結的病理
3.臟結的治法
4.補充說明
結胸
1.結胸的病理
2.結胸的癥候
3.結胸的腹證
4.結胸程度的差異
5.結胸的治療
瓜蔞
◆關於水濕、痰濕、痰
6.結胸的脈象
大陷胸丸
大陷胸湯
◆關於似痰非痰
小陷胸湯
三物白散
瓜蒂散
瓜蒂散總論
一物瓜蒂湯(瓜蒂湯)
胸痹、心痛
胸痹總論
1.胸痹、心痛、短氣的區別
2.胸痹的癥候
3.胸痹的病理
4.胸痹的治法
5.胸痹中的寒熱問題
瓜蔞薤白白酒湯、瓜蔞薤白半夏湯
薤
枳實薤白桂枝湯、人蔘湯
茯苓杏仁甘草湯、橘枳薑湯
心痛
1.真心痛
烏頭赤石脂丸
九痛丸
薏苡附子散
◆有關活血化瘀與通絡
薏苡附子敗醬散
腸癰中邪與正氣的關係
◆以通絡為目的的丸散藥物
赤丸
◆對丸散葯的再研究(類似針灸治療)
2.心下痛
桂枝生薑枳實湯
梔子豉湯類方
梔子豉湯類方總論
◆關於無形之熱
梔子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生薑豉湯
梔子厚朴湯
梔子乾薑湯方
枳實梔子湯
梔子柏皮湯
梔子大黃湯
木防己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酸棗仁、黃連阿膠湯
不眠總論
1.衛氣運行失調所致的不眠
◆倒時差
2.心神不寧所致不眠
心神不寧與其他臟腑
虛證
◆心腎不交
實證
3.對不眠的中醫辨證及治療方劑
◆關於膽氣不足
酸棗仁湯
◆關於酸棗(仁)的藥效
黃連阿膠湯
柴胡湯類方
小柴胡湯
◆關於膈
小柴胡湯總論
各論
◆關於熱入血室
◆關於血室
◆關於陽微結、純陰結
◆關於陽明中風證
◆關於手足煩熱
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總論
◆關於過經
◆關於熱結在里的表現
柴胡加芒硝湯
柴胡桂枝幹薑湯
瓜蔞根
柴胡桂枝湯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鉛丹
四逆散
瘧病
瘧病總論
瘧病之脈
鱉甲煎丸
白虎加桂枝湯
蜀漆散、牡蠣湯
雲母
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
柴胡桂薑湯
柴胡湯類方與瘧病
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
瀉心湯類方
瀉心湯類方總論
大黃黃連瀉心湯
附子瀉心湯
大黃黃連瀉心湯證與附子瀉心湯證的鑒別
瀉心湯
半夏瀉心湯
生薑瀉心湯
甘草瀉心湯
◆關於去滓再煎
◆關於心下痞硬
其他處方
黃連湯
乾薑黃芩黃連人蔘湯
旋覆代赭湯
厚朴生薑半夏甘草人蔘湯
茯苓飲
白虎湯類方
白虎湯類方總論
白虎湯
白虎加人蔘湯
白虎加桂枝湯
《經方葯論》內容簡介
沒有任何一本本草書可用來詮釋《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處方用藥。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雖可作為參考,對理解《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處方用藥卻沒有直接幫助。為了更好地理解《傷寒論》、《金匱要略》的用藥規律,必須從其所在處方中歸納出各種藥物的功效。基於以上認識,雖力量有限,我還是決定寫下《經方葯論》一書。
1.藥物功效以《傷寒論》、《金匱要略》中處方的功效為主,另外還記敘一些我們認為重要的內容。對在《傷寒論》、《金匱要略》中頻繁出現的藥物,我們對其作用方向性、作用部位等做了較詳盡地解說。
2.對張元素在《珍珠囊》(南宋),王好古在《湯液本草》(元)中提倡的「引經報使」學說,我們持否定態度。歸經學說沒有確切根據,至少對理解《傷寒論》、《金匱要略》處方歸經學說是沒有任何益處,故不予收載。反之,對前面談到的藥物的作用部位等,我們將儘可能記述。
3.我們以藥物的主要功效為中心,二次派生的功效將被分開記述。例如黃連,在一般中藥學書中記載有①清熱燥濕,②清熱瀉火,③清熱解毒等功效,我們只記為「清熱」。至少不會僅僅為了燥濕而去使用黃連,而黃連阿膠湯是一張滋潤的方子,其方意與黃連的所謂「燥濕」作用反生矛盾。又因黃連的「瀉火」、「解毒」概念不很明確,我們基本上省略不用。至少清熱的結果就是瀉火、解毒,不用瀉火、解毒這些用語對理解處方用藥也不會產生不便。
4.《傷寒論》、《金匱要略》中的藥物理論當然與《神農本草經》或《名醫別錄》有所不同。因此不能把
《神農本草經》、《名醫別錄》中的藥物性能原封不動地套在《傷寒論》、《金匱要略》的處方上。然而在為數眾多的本草書中它們的成書時代最為接近,可作為探討《傷寒論》、《金匱要略》處方用藥的參考,故收載於書中。《神農本草經》採用了森立之氏的原文及句逗號,本版本被認為較接近於《神農本草經》原文。《名醫別錄》是從《名醫別錄(輯校本)》(人民衛生出版社)中抄寫而來。各藥物中「《本經》上品」是表示其在《神農本草經》中為上品。同樣「《別錄》上品」也表示其在《名醫別錄》中為上品,以此類推。
NT$2400
【九宮點穴正脊經筋療法】(函盒精裝)
NT$2350
【百病多因情作祟】——名醫解讀中醫情志病
NT$1600
宮廷理筋術:【脊柱+四肢】(兩卷)
NT$1499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圖譜】(謹遵宋版《靈樞》明嘉靖刻印本)
NT$1650
【黃帝內經通解】
NT$1599
靳三針:【臨症配穴法+穴組使用圖冊+療法流派臨床經驗全圖解】
NT$1999
《日本針灸醫籍十六種》
NT$2200
【圖解針灸學】
NT$1600
【頰針療法】+【頰針療法掛圖】
NT$1250
【尋回中醫失落的元神:易之篇道之篇+象之篇】
NT$2980
【孫朝宗奇經八脈學驗專輯】+【孫朝宗醫論醫話醫案輯要】
NT$1500
人體三維卦+心靈治療與宇宙傳統
NT$1450
【中國刺血療法大全(第三版)】+【刺血療法全真圖解】
NT$2000
《中醫腫瘤學(修訂版)》+《中醫腫瘤食療學》【2冊】
NT$1900
中藥大辭典(第2版上下冊)+中醫大辭典(第2版)
NT$1750
【思考中醫】+【選擇中醫】+【走近中醫】+【內證觀察筆記】(四冊)
NT$1250
玄隱遺密(豎排繁體版)
NT$1550
【胡希恕傷寒論講座】+【胡希恕金匱要略講座】(套裝共2冊)
NT$3200
華佗遺書+扁鵲鏡經 珍藏版(2冊套裝)
NT$2050
【田合祿中醫學全套】(五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