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10月重磅新品:【秦漢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遼夏金元史+明史+中國近代史】
10月重磅新品:【秦漢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遼夏金元史+明史+中國近代史】

10月重磅新品:【秦漢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遼夏金元史+明史+中國近代史】

NT$3650
已售:158

中國史領域新一代領軍學者懷着敬意與溫情,重建中國歷史行程,呈現了這套中國通史讀本。(7卷超重僅支持宅配地址)


東方書院前.png

1.jpg

详情-01.jpg

主图-1.jpg

(7卷超重僅支持宅配地址)

新編中國史·秦漢史:帝國的成立

內容簡介

經過先秦時期漫長的積澱,中國歷史進入秦漢時期。 從秦始皇實現統一至曹丕代漢,這近四個半世紀的文明行程中,最顯著的歷史標記是帝國的成立和漢文化的繁榮。 秦漢人以黃河流域、長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為主要舞臺,進行了生動的歷史表演。 這一時期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創造,深刻影響著中國此後兩千年文化傳統的形成和歷史演進的方向。

《秦漢史:帝國的成立》所關切的,正是這一時期突出的歷史進步和輝煌的時代精神。 全書以傳世文獻記載為基礎,結合考古文物資料,敘說了帝王將相們政治軍事的成敗得失,也展現了基層社會普通群眾的生產與生活。 通過秦漢英雄、名士、農人、工匠的事蹟,或可體驗中國文化少年時代質樸剛健的社會精神。

《秦漢史:帝國的成立》全書六篇,描繪出秦漢曲折的歷史走勢和雄大的文化氣象。 前四篇分別描述秦史、西漢史、新莽史、東漢史的大致趨勢。 第五篇討論秦漢人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文化創造,兼及婦女地位與兒童生活。 第六篇以“秦漢歷史的轉變”為主題,涉及儒風的流布與正統意識形態秩序的形成、人口流動和文化交融、社會生活的節奏、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經濟重心的東移。 讀者通過作者的敘述,既可把握基本歷史脈絡,又可體會帝制奠基時代的社會文化面貌。

作者簡介

王子今,1950年12月生於哈爾濱,西北大學考古專業、中國古代史專業畢業,現為西北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榮譽一級教授、中國河洛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曾任中國秦漢史研究會會長。 主要從事秦漢史研究, 已出版《秦漢交通史稿》《史記的文化發掘》《秦漢區域文化研究》《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疏證》《古史性別研究叢稿》《秦漢社會史論考》《秦漢時期生態環境研究》《秦漢邊疆與民族問題》《秦漢稱謂研究》《秦漢交通考古》《秦漢名物叢考》《漢簡河西社會史料研究》等學術專著40餘種, 發表學術論文800餘篇。

目錄

自序

前言秦漢時期在中國歷史行程中的地位

序章秦漢歷史舞臺的背景

第一章秦的統一

第二章秦政的風格

第三章千古一帝

第四章大澤鄉暴動

第五章楚漢春秋

第六章漢並天下

第七章文景無為而治

第八章漢武帝與漢武帝時代

第九章昭宣中興

第十章元成哀平時代

第十一章從“居攝”到“始建國”

第十二章新政的試驗

第十三章新莽王朝的覆滅

第十四章劉秀的帝業

第十五章經學普及的時代

第十六章田莊生產與豪族經濟

第十七章東漢政治生態

第十八章東漢邊疆與民族問題

第十九章東漢晚期政治危局與黃巾之亂

第二十章秦漢人的物質生活

第二十一章秦漢人的精神世界

第二十二章秦漢人的文化創造

第二十三章秦漢婦女的地位

第二十四章秦漢兒童的生活

第二十五章儒風的流布與正統意識形態秩序的形成

第二十六章人口流動和文化交融

第二十七章秦漢社會生活的節奏

第二十八章江南地區的開發和經濟重心的東移

附錄

大事年表

參考書目

注釋

-----------------------------------------------

主图-1.jpg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與融合的時代

內容簡介

魏晋南北朝上承大一統的秦漢,下啟開明開放的隋唐,而這卻是分崩動亂的近四百年。 皇權衰弱,門閥世家在朝野擴張; 南北政權分裂,中國的地理疆域被重新劃分; 戰禍頻仍,無數北方人口南渡加速了江南地區的開發,塞外之胡族文化和尚武精神也融入了華夏的軀體。

那是一個名城被毀、人口銳減的“亂世”,也是風流競逐、異彩紛呈的時代。 陶淵明的詩文,王羲之的書法,雲岡、龍門石窟的造像……在粗獷與纖細、入世與隱遁、分裂與融合的影響之下,誕生了獨一無二的魏晉風度,其中也孕育著即將到來的隋唐盛世。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與融合的時代》全書四篇,力求將從三國時期至南北朝時期複雜、紛亂的歷史局面充分展現。 前三篇以時間為線索,分別梳理三國時期魏、蜀、吳的興衰,西晋、東晉與十六國的發展與征戰,南北朝政權的興亡與融合,並對這個時代的政治、軍事、經濟、法律、選舉等制度的確立及演變做了細緻的考察。 第四篇則將目光從大局延伸進市井風情、文化風俗,討論了魏晋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與社會生活。 《魏晋南北朝史:分裂與融合的時代》中旁徵博引,推敲史料,讓這段動盪不已又豐富多彩的歷史歷歷在目。

作者簡介

張鶴泉,1950年生於山東淄博,祖籍河北安新,於東北師範大學獲歷史學碩士學位,於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獲歷史學博士學位,現任吉林大學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國魏晋南北朝史學會榮譽副會長、吉林史學會副會長。 主要從事秦漢魏晋南北朝史及秦漢魏晋南北朝文獻研究。 著有《魏晋南北朝將軍制與都督制論稿》《魏晋南北朝史論稿》《北朝封爵制度論稿》《漢明帝研究》等,譯著有《中國古代的“家”與國家》。

目錄

自序ix

第一篇三國時期

第1章董卓之亂與東漢末年割據勢力的混戰3

第2章曹操統一北方13

第3章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21

第4章曹魏政權的建立及其統治27

第5章蜀漢政權的建立及其統治43

第6章吳國的建立及其統治59

第二篇西晋、東晉與十六國

第7章西晋的統一及其統治81

第8章戶調式的實施與世家大族經濟勢力的發展95

第9章西晋的衰亡103

第10章東晉建國與偏安江南115

第11章東晉北伐與淝水之戰129

第12章北方人民的南遷與社會經濟的發展145

第13章東晉的衰亡157

第14章五胡十六國在北方的統治177

第三篇南北朝時期

第15章南朝政權的更替247

第16章南朝的政治統治263

第17章社會等級結構、寺院經濟與社會經濟277

第18章南朝的戶籍檢括與賦役制度297

第19章北魏建國與統一北方303

第20章孝文帝遷都洛陽與改制313

第21章均田制度與賦役制度325

第22章北魏社會經濟與寺院經濟的發展333

第23章北魏職官的設定與社會等級結構349

第24章北魏的分裂與衰亡359

第25章北齊、北周的對峙與北周統一北方373

第四篇魏晋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與社會生活

第26章玄學的發展與佛教、道教的傳播391

第27章史學、文學與藝術的發展409

第28章服飾、飲食、居室與交通工具435

第29章節日與娛樂461

附錄471

-----------------------------------------------

主图-1.jpg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

內容簡介

隋唐的大一統之治,孕育於魏晋南北朝的亂局。 隋唐兩朝除舊染,啟新機,文治武功鼎盛,引萬國來朝,別創世局。 就連唐亡後戰亂頻仍的五代十國,也為後來帝國重新綜合埋下了伏筆。

隋結束了南北朝的戰亂割據局面,綜合了分裂的中國; 唐承隋制,開拓進取,以聞名於世的兩個治世將統一王朝發展了三百餘年。 隋唐制度文明因繼承和創新而臻於成熟,逐漸擺脫前代貴族政治的窠臼,更以科舉制開後世之先,走向務實的官僚士大夫政治。 開明、開放的隋唐時代盡顯盛世氣象:商業繁榮,迎來送往; 科技勃興,留下眾多令後人驚歎的成就; 社會多元,各族融合,風氣自由開明; 文化昌盛,藝術風格雍容博大,塞外文化注入了新鮮血液,中外交流使中華文明遠播海外。 這是唐太宗的帝國、李白的世界,長安展現出世界帝國首都的氣勢,出現中國歷史上空前絕後的女皇帝……,隋唐以其光明、開放、發達聞名於世。

《隋唐五代史:世界帝國開明開放》全面展現隋唐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民族關係、對外交流,以及時人生活的真實圖景,為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展開“隋唐”這幅古老的卷軸,呈現出氣勢磅礴、異彩紛呈的全景圖。 同時,作者在書中盡可能利用新數據、汲取新成果、展示新方法、推介新觀點,以便讀者瞭解學界前沿進展。

作者簡介

王小甫,1952年生,四川成都人,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史專業畢業,獲北京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曾於英國劍橋大學做博士後研究,現為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 主要專業方向為隋唐史、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與周邊關係史。 著有《唐、吐蕃、大食政治關系史》《中國中古的族群凝聚》《邊塞內外——王小甫學術文存》等,編著有《盛唐時代與東北亞政局》《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資治通鑒〉選注》。 現時從事中國中古政治文化研究。

目錄

自序v

第一章隋·統一國家的再建1

第二章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39

第三章唐初國家權力的强化77

第四章武則天革唐為周133

第五章唐朝的全盛167

第六章安史之亂及其社會影響199

第七章中晚唐政治與五代十國225

第八章隋唐時代的經濟發展263

第九章隋唐時代的文化成就303

第十章隋唐五代的周邊諸族353

第十一章隋唐時代的中外關係與文化交流405

附錄477

大事年表478

帝系錶492

注釋499

參考書目517

-----------------------------------------------

主图-1.jpg

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勢

內容簡介

宋朝上承五代十國,下接元朝,論文別開生面,論武卻無力自保。 有人說,盛唐之後,尚有隆宋,也有人說,兩宋已無漢唐雄風。 其實,這正是宋朝的一體兩面。

宋朝結束割據,實現統一,力圖撥亂世、反歸正,自此祖宗家法立定,收兵權,重文治,從此武人跋扈局面不再。 開國時製定的守內虛外、重文輕武的治國之策,使宋朝治文成風,被譽為“偉大的文藝復興時代”,商業繁榮,被稱為“現代的拂曉時辰”,也令宋朝面對外族侵擾時無力抵抗,節節敗退,被貶為“中國社會由盛轉衰的轉折期”。

《宋朝:文治昌盛武功弱勢》所呈現的,正是這樣一個矛盾重重、反差强烈的時代。 在國力衰頹的陰影中,宋朝文化科技與商品經濟發展並駕齊驅,社會安定,人民各安其所,培育出近代的萌芽。 在外族侵擾的威脅下,宋朝創新規制,多行變革,教育大興,文化擺脫世家大族的壟斷,普及到更廣闊的社會人群,華夏文明造極於趙宋之世。 開放、文明、腐敗、弱勢、傳統、革新,複雜的關鍵字描繪出衝突的時代。 時光荏苒,這個不同凡響的朝代距今已經千年之遠,然而它留下的精神遺產、時代印記和重重疑問,仍為今人銘記和探求。

未局限在傳統面面俱到的斷代史,本書是一部嶄新的宋代史,將看似無序卻又存在內在聯系的史事串聯,可見作者的匠心獨具。

作者簡介

遊彪,1965年出生,四川簡陽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歷史學博士,現為北京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 多年來,一直從事遼、宋、西夏、金史研究,主要集中在宋代兵制、佛教寺院經濟、政治制度、宋儒與佛教的關係等領域。 著作有《宋代蔭補制度研究》《宋代寺院經濟史稿》《宋代特殊群體研究》《中國民俗史(宋遼金元卷)》,主要論文有70餘篇。

目錄

自序v

前言vii

第一章兩宋政局之演進1

第二章祖宗家法與傳統國策17

第三章北宋的社會變革運動49

第四章宋代的政治制度77

第五章法制體系125

第六章社會經濟159

第七章國計民生與貨幣金融213

第八章繁榮的城鎮與城市化進程265

第九章宋代的社會結構307

第十章宋人的社會生活及習俗327

第十一章教育與科舉383

第十二章文化的昌盛413

第十三章宋朝與周邊民族497

第十四章宋朝與世界各國的交往565

附錄587

大事年表588

帝系錶613

注釋614

參考書目629

-----------------------------------------------

主图-1.jpg

遼夏金元史:衝突與交融的時代

內容簡介

10世紀—14世紀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風雲激蕩的時期,契丹、黨項、女真和蒙古先後建立的遼、夏、金、元四個少數民族政權,不僅成為廣闊草原的霸主,更越過草原界限統治了北方,乃至建立新的大一統王朝。 這一時期是各民族共同創造中國歷史的重要時期。

傳統歷史學家以宋朝為正統,這些少數民族王朝往往被視為配角,作為落後者和破壞者的形象出現,其內在發展規律在歷史敘事中也被忽視。 實際上,從東北的原始曠野到西北的戈壁綠洲,在兼具遊牧、漁獵、農耕經濟和多民族、多文化共處的疆域內,這些王朝在各自不同的傳統與現實基礎上,發展出了具有獨特魅力的政治制度與文化。 在不同民族與文化的一次次碰撞之中,交流與融合也在不斷發生,大大豐富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涵。

本書由國內遼夏金元史領域的中堅學者連袂撰寫,吸收新學術研究成果,不僅使用漢文史料,也參攷契丹文、西夏文、女真文、蒙古文以及外文史料,並利用了近年的考古新發現,以高遠的歷史視野勾勒出這一時期諸王朝的政治、經濟、社會、軍事、文化以及互相衝突交融的情况。

本書致力於揭示遼夏金元時期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複雜多樣的時代特徵,為讀者描繪出戰火紛飛,同時又生機勃勃的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梳理多民族國家社會發展的歷史軌跡,帶領讀者重新認識這幾個少數民族王朝。

作者

張帆,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博士生導師,著名元史專家,著有《元代宰相制度研究》《中國古代簡史》等。

陳曉偉,蒙古族,復旦大學歷史學系青年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遼金元史、北方民族史,參與完成《契丹小字詞匯索引》和點校本二十四史修訂版《遼史》,出版專著《影像、文獻與文化史:遊牧政治的映射》《〈金史〉叢考》。

邱靖嘉,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宋遼金史、歷史文獻學、科技文化史,著有《〈金史〉纂修考》《天地之間:天文分野的曆史學研究》。

林鵠,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副研究員,主要研究方向為遼代與宋代政治史,著有《遼史百官志考訂》《南望:遼前期政治史》《憂患:邊事、黨爭與北宋政治》等。

周思成,清華大學歷史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蒙元史、民族史和軍事史,著有《大汗之怒:元朝征伐日本小史》、《規訓、懲罰與征服:蒙元帝國的軍事禮儀與軍事法》和《隳三都:蒙古滅金圍城史》(獲首届文景歷史寫作獎)。

目錄

序v

一篇遼朝

一章遼朝的興衰3

一節遼朝的建立與向中原的擴張4

第二節遼宋關係19

第三節從鼎盛到衰亡29

第二章遼朝制度、經濟與文化43

一節遼朝國家制度43

第二節遼朝的經濟54

第三節遼朝的文化65

第二篇西夏

第三章西夏的興衰81

一節西夏的建立81

第二節西夏前期的統治:宋、遼時代87

第三節西夏後期的統治:金、宋時代94

第四章西夏制度、經濟與文化101

一節西夏國家制度101

第二節西夏的經濟與文化111

第三篇金朝

第五章金朝的建立與入主中原131

一節金朝的崛起131

第二節從宗室共治到皇權獨尊147

第六章金朝的鼎盛與衰亡159

一節金朝的鼎盛159

第二節女真族的漢化與積弱168

第三節金朝的衰亡179

第七章金朝經濟與文化191

一節金朝的經濟191

第二節金朝的文化200

第四篇元朝

第八章大蒙古國(1206—1260)217

一節蒙古的建國和對外擴張217

第二節大蒙古國的內政242

第九章元朝的建立與大一統的完成(1260—1294)255

一節元王朝的建立256

第二節重建大一統267

第三節治國方針的轉折277

第十章元朝的中衰與滅亡(1294—1368)289

一節政治危機290

第二節遲滯的漢化行程304

第三節財政問題311

第四節元朝的覆亡317

第十一章元朝制度、經濟與社會329

一節國家制度329

第二節賦役與戶籍348

第三節經濟成就353

第四節土地關係與社會結構362

第十二章元朝民族關係與對外關係373

一節民族關係373

第二節對外關係378

第十三章元朝的文化389

一節理學與教育389

第二節宗教397

第三節史學402

第四節文學藝術407

第五節科技412

附錄

大事年表421

世系表425

參考書目431

注釋437

-----------------------------------------------

主图-1.jpg

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

內容簡介

明朝以多元的面相和複雜的謎團著稱,多少人窮經皓首,就是為了體認和理解這個朝代的多重性格。 在明朝之前,是中國傳統王朝社會近一千六百年的周流演變,在明朝之後,是帝制中國緩慢轉型,逐步融入現代世界的曲折歷程。 明朝二百七十六年的歷史中,既有各種傳統發展的極致,又有社會轉型帶來的種種變化,相互交錯,撲朔迷離,形成了明朝歷史多重性格的特點。

明朝歷史發展充滿衝突和張力。 其中既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空前强化,又有市民階層政治意識的初步覺醒; 既有徒增內耗的朋黨傾軋,又有為國為民的政治抗爭; 既可以看到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又可以看到社會經濟的蓬勃發展; 既有舊思想舊風尚的因襲僵化,又有新思想新風尚的萌生蔓延; 既屢次實施海禁政策,又有鄭和下西洋和泰西教士東來……

安靖如何變為亂局,經濟如何由低落到繁榮,生活風尚如何由簡樸入奢靡,思想文化怎樣由劃一到多元……面對眾多謎題,《明史:多重性格的時代》取用宏觀視角,俯瞰明朝的方方面面,甄別史料,考察帝王將相、士紳百姓如何面對那多元而動盪的時代。 我們能看到,在這充滿張力的轉型時代,居高位者如何創業守成,士人怎樣面對禮儀教化與嚴刑峻法,上上下下如何面對外患和動盪,文化又怎樣在這商業繁榮的時代孕育醇化——而正是這些構成了多元的明史。

作者簡介

王天有(1944—2012),祖籍山西臨汾,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獲碩士學位,曾任北京大學歷史系主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主任、中國明史學會常務副會長、北京滿學會副會長、《明清論叢》主編。 著有《晚明東林黨議》《明代國家機構研究》《中國古代官制》,主編《明朝十六帝》《中國曆史透視》《元明清史》《中國考試史文獻集成·明代卷》等,主持點校《國朝典故》《逆臣錄》,發表論文40餘篇。 高夀仙,1962年生,河北省東光縣人。 北京大學歷史系畢業。 現為北京行政學院教授,兼任北京大學明清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明史學會副秘書長。 著有《明代農業經濟與農村社會》、《徽州文化》、《中國宗教禮俗》、《明代政治史》(合著)、《天啟皇帝大傳》(合著)等書,參與《中國文明史》《中國社會通史》《中國經濟通史》等多種大型著作撰寫,發表論文六十餘篇。

目錄

自序

前言

第一篇明朝的開創期(—)

導言

第一章朱元璋其人與明朝的建立

第二章開國制度與政治整肅

第三章從創業到守成的轉變

第四章邊疆經營與對外交往

第五章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第六章專制統治下的社會與文化

第二篇明朝的腐化期(—)

導言

第七章土木之變與保衛京師

第八章天順與成化年間的政治變亂

第九章從弘治中興到正德亂局

第十章經濟與社會的變動

第十一章思想文化的轉折變化

第三篇明朝的整頓期(—)

導言

第十二章嘉靖初政與大禮紛爭

第十三章世宗失道與隆萬改革

第十四章“北虜南倭”問題及其解决

第十五章社會經濟的新發展

第十六章思想文化的新樣貌

第四篇明朝的衰敝期(—)

導言

第十七章神宗貪怠與東林黨議

第十八章邊疆與民族問題的新挑戰

第十九章天啟崇禎年間的政治亂象

第二十章內外威脅與明朝滅亡

第二十一章社會與文化的多元發展

附錄

大事年表

帝系錶

注釋

參考書目

-----------------------------------------------

主图-1.jpg


內容簡介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面臨了三千年未有的大變局。 一方面是內外交逼,國將不國; 另一方面是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投身救國救民的行列。 清政府在變局中被動地響應外來的刺激,終於導致了自身的滅亡。 清朝的滅亡並非一如歷史上的改朝換代,而是宣告持續了兩千多年的皇帝制度從此在中國壽終正寢。 儘管新的共和國風雨飄搖,但告別帝制,走向共和,已然是世界潮流,浩浩蕩蕩,終究無法逆轉。

《中國近代史:危局與變革》展現了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八十年間的激蕩歷史。 洋務運動、新政、辛亥革命、五四運動……應接不暇的變動改變著中國的面貌,並最終形成並影響了我們的近代與現代。

歷史的親歷者經歷著迷茫、抉擇和鬥爭,而《中國近代史:危局與變革》以一條足够明晰的主幹來解說昨日發生了什麼、歷史為何發生。 本書以“古今中西之爭”為線索,以“告別帝制”為支撐點,將遍佈各個層面的角力一一闡明; 對一些重要歷史人物,如洪秀全、慈禧太后、李鴻章、康有為、孫中山、袁世凱等人,都有簡潔而深刻的評述。 本書力圖依據學界的知識積累與新的研究成果,在扎實的史實骨架之上,明晰、中立地描摹了近代中國的激蕩歷史。

這段歷史帶來的影響,或許比我們已知的還要深遠,時至今日依然值得我們反復咀嚼。

作者簡介

李喜所,生於1946年,河北涉縣人。 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兼任美國黃興基金會研究教授、德國明斯特大學客座教授等。 致力於中國近代社會文化史、留學史、中外文化交流史的研究。 著有《中國近代社會與文化研究》《中國留學史論稿》《近代留學生與中外文化》等,主編《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 曾數次獲得教學優秀獎和著作、論文獎。

李來容,生於1981年,湖北恩施人。 南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天津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先後在《南開學報》等學術期刊發表論文多篇,參與導師李喜所主持的《中國留學通史》第一卷的寫作,曾多次應邀出席中國近代史的國際學術會議。

目錄

自序v

前言告別帝制viii

第1章鴉片戰爭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1

第2章太平天國與舊式農民戰爭的結束35

第3章“庚申之變”與清廷政局85

第4章洋務運動與西方生產力的引進113

第5章城鄉變動與社會結構的更新153

第6章甲午戰爭與民族危亡189

第7章維新變法與思想啟蒙225

第8章義和團運動與政治格局的演變265

第9章推行新政與社會文化的革新305

第10章創建同盟會與革命風潮351

第11章立憲運動與清廷危機379

第12章武昌起義與帝制覆滅409

第13章軍閥割據與社會動盪443

第14章新文化運動與社會文化的轉向495

結語

附錄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jpg

10月重磅新品:【秦漢史+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宋史+遼夏金元史+明史+中國近代史】
NT$3650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