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單後請聯系書店客服獲取物流資訊(掃碼LINE或WhatsApp)
【故宮的書法風流】
【故宮的書法風流】
【故宮的書法風流】
【故宮的書法風流】
【故宮的書法風流】
【故宮的書法風流】

【故宮的書法風流】

NT$1299
已售:38

書法,就是一個人同自己說話,是世界上最美的獨語。一個人心底的話,不能被聽見,卻能被看見,這就是書法的神奇之處。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它表面的美,不只是它起伏頓挫的筆法,還是它們所透射出的精神與情感。


東方書院前.png

详情-01.jpg

【故宮的書法風流】

內容介紹

◎在故宮藏品中,品漢字書寫之美,感悟“千古風流人物”

◎國家寶藏的前世今生,故宮藝術的典藏讀本

◎收錄兩岸故宮及海內外博物館近百幅書法高清詳圖,全彩印刷,精裝典藏

祝勇用詩意的語言、散文的筆法、史學的態度,以李斯、王羲之、李白、顏真卿、懷素、張旭、蔡襄、蔡京、歐陽修、蘇軾、黃庭堅、米芾、岳飛、辛棄疾、陸游、文天祥等十餘位古代書法家為線索,選取兩岸故宮收藏的書法名作,講述了這些書法名作背後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再現了這些書法家跌宕起伏的個人命運。

關於“故宮”,祝勇這麼說:

六百年的宮殿(到2020年,紫禁城剛好建成六百週年)、七千年的文明(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文物貫穿整個中華文明史),一個人走進去,就像一粒沙被吹進沙漠,立刻就不見了踪影。故宮讓我們收斂起年輕時的狂妄,認真地註視和傾聽。

關於“書法”,祝勇這麼說:

書法,就是一個人同自己說話,是世界上最美的獨語。一個人心底的話,不能被聽見,卻能被看見,這就是書法的神奇之處。我們看到的,不應只是它表面的美,不只是它起伏頓挫的筆法,還是它們所透射出的精神與情感。

目錄

序章 漢字書寫之美

第一章 李斯的江山

第二章 永和九年的那場醉

第三章 紙上的李白

第四章 血色文稿

第五章 吃魚的文化學

第六章 蔡襄以及蔡京

第七章 歐陽修的醉與醒

第八章 此心安處是吾鄉

第九章 世道極頹,吾心如砥柱

第十章 他的世界裡沒有邊境

第十一章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

第十二章 挑燈看劍辛棄疾

第十三章 西線無戰事

第十四章 崖山以後

圖版目錄

註釋

精彩書摘

李斯的時代,是小篆的時代。此前,在文字發明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流行的字體是大篆。廣義地說,大篆就是商周時代通行的、區別於小篆的古文字。這種古韻十足的字體,被大量保存在西周時期的青銅、石鼓、龜甲、獸骨上,文字也因刻寫材料的不同,分為金文(也稱鐘鼎文[圖1-1])、石鼓文和甲骨文。

從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十件先秦石鼓( 又稱“ 陳倉石鼓”[圖1-2])上,可以看見中國最早的石刻文字[圖1-3],被稱為“篆書之祖”,一字抵萬金,被康有為譽為“中華第一文物”。這十隻先秦石鼓,每件高二尺,直徑一尺多,每個重約一噸,每個石鼓上鐫刻的“石鼓文”,都是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前秦國使用的大篆,從書法史的角度看,它上承秦公簋(原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銘文,下接小篆,是中國文字由大篆向小篆衍變,在尚未定型時期的過渡性字體,結體促長伸短,字形方正豐厚,筆觸又圓融渾勁,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透露出秦國上升時期強悍雄渾的力量感。


大篆的寫法,各國不同,筆劃煩瑣華麗,巧飾斑斕。秦滅六國,重塑漢字就成為政府第一號文化工程,丞相李斯親力親為,為帝國製作標準字樣,在大篆的基礎上刪繁就簡,於是,一種名為小篆的字體,就這樣出現在書法史的視野中。

這種小篆字體,不僅對文字的筆劃進行了精簡、抽象,使它更加簡樸、實用,薄衣少帶、骨骼精練,更重要的是,在美學上,它注意到筆劃的圓勻一律、結構的對稱均等,字形基本上為長方形,幾乎字字合乎二比三的比例,符合視覺中的幾何之美。這使文字整體上顯得規整端莊,給人一種穩定感和力量感,透過小篆,秦始皇那種正襟危坐、睥睨天下的威嚴形象,隱隱浮現。

其實,早在秦始皇之前,大禹就已經把自己的功績刻寫在石頭上了——治水完成後,大禹用奇特的古篆文,在天然峭壁上刻下一組文字,從此成為後世金石學家們終生難解的謎題。大禹的行動說明,文字不只是華夏文化的核心(對此,我將在下文中詳細闡述),也是華夏政治的核心。美術史家巫鴻說:“從一開始,立碑就一直是中國文化中紀念和標準化的主要方式。”“碑定義了一種合法性的場域(legitimate site),在那裡‘共識的歷史’(consensual history)被建構,並向公眾呈現。”華夏詞庫裡的很多詞語,或許因此而生成,比如樹碑立傳,比如刻骨銘心。

被大禹鐫刻的這塊石頭,被稱作《禹王碑》。人們發現它,是在南嶽衡山七十二峰之岣嶁峰左側的蒼紫色石壁上,因此也有人把它稱作《岣嶁碑》。這應該是中國最古老的銘刻,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個字,甲骨文專家郭沫若鑽研三年,也只認出三個字。唐朝時,復古運動領袖韓愈曾專赴衡山尋找此碑,卻連碑的影子都沒有見到,失望之餘,寫下一首詭秘的詩作——《岣嶁山禹王碑》。當然,對於這一神秘物體的來歷,今天的歷史學家們眾說不一,但即使從唐朝算起,這塊銘刻也足夠久遠了。


帝王們把各自的歷史凝固在石頭上,試圖通過石頭的“紀念碑性”(monumentality)來強化自身的威權。但我們不得不說,在對文字的運用上,秦始皇比大禹還要聰明,因為對他來說,文字不只是為了抵抗忘卻,也是他操控現實政治的工具。秦始皇用標準化生產的方式炮製了長城和兵馬俑,他當然對工具的意義瞭如指掌。他知道文字是文化的基本材料,只有把文字這件工具標準化,他才能真正駕馭帝國這台龐大的機器。因此,在夏禹那裡,文字是死的;而在秦始皇手中,文字是活的,像他的臣民一樣,對他唯命是從。

文字也是一個“國”。 “中國”的“國”字,裡麵包含著一個“戈”字,後來變成“玉”,其實後者更能概括中國的性質。 “玉”是什麼? “玉”是文化。真正的“國”,卻不是由武器,而是由文化構建的。而中華文化的核心,正是文字。那時還沒有法律意義上的國家觀念,那時的“天下”,不只是地理的,也是心理的,或者說,是文化的,因為它從來沒有一道明確和固定的邊界。國的疆域,其實就是文化的疆域。秦始皇時代,小篆,就是這國家的界碑。

一個書寫者,無論在關中,還是在嶺南,也無論在江湖,還是在廟堂,自此都可以用一種相互認識的文字書寫和交談。秦代小篆,成為所有交談者共同遵循的“普通話”。它跨越了山川曠野的間隔,縮短了人和人的距離,直至把所有人黏合在一起。文化是最強有力的黏合劑,小篆,則讓帝國實現了無縫銜接,以至於今天,大秦帝國早已化作灰煙,但那共同體留了下來,比秦始皇修建的長城還要堅固,成為那個時代留給今天的最大遺產。——第一章:李斯的江山

書摘插畫


東方書院后.png

1608384496965923.jpg

【故宮的書法風流】
NT$1299
注: 書籍送貨期間請保持手機開機

您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