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古時治病有十三科,祝由科自元代即列入太醫院十三科。祝由二字,最早見於醫書《素問》,謂上古之人治病,不用服藥手術,只要移易精神、變換氣質,請人施展祝由之術,即可達到療效。祝由之法,即包括中草藥在內的,借符咒禁禳來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分為大方脈科、產科、眼科、風科、口齒咽喉科、耳鼻科、外科、傷折科、瘡腫科、金簇科和書禁科等。使用祝由之法治病是普遍被人接受和尊重的行業。祝由師使用禁法、咒法、祝法、符法“以氣封瘍而徙之”。這些方法不但能夠*療疾病、緩解痛苦,而且能夠制止嬰兒夜間啼哭、幫助婦女分娩以及*療蟲獸咬傷,還能“滿水招財”、“神符絕鼠”以及“吹毛為虎”等。書中的療法對成年人和兒童均適用。
軒轅碑記醫學祝由十三科中所謂“十三科”者,大抵指元、明兩代國家確立的醫療機構:大方脈科、諸風科、胎產科、眼目科、小兒科、口齒科、痘疹科、傷寒科、耳鼻科、瘡腫科、金鏃科、書禁科、砭針科等十三科。
簡介:
祝由科作為一種官方化的巫醫,自隋代開始被納入官方醫學範疇,唐承隋制,在醫署設立“咒禁科”主管禁咒,除邪魅之法。
據《中國歷代官制詞典·太醫院》條太醫院所定的十三科,元代為:大方脈科、雜醫科、小方脈科、風科、產科、眼科、口齒科、咽喉科、正骨科、金瘡腫科、針灸科、祝由科、禁科;明代為大方脈、小方脈、婦科、瘡瘍、針灸、眼、口齒、接骨、傷寒、咽喉、金鏃、按摩、祝由。
祝由科的官制地位雖被傳統觀念的醫家不齒,但還是在唐至明所屬太醫局(院)留有一席之地,清人入關以後,秉承了明朝官制,雖太醫院已經廢除祝由科一職,但滿族信仰薩瑪教,對患病者除正規醫藥外,尚保留“跳神”習俗,以為驅役鬼神。
《雞林·舊聞錄》:“薩瑪教為東夷一種宗教,在昔滿洲人亦迷信之。此教今日在宋、黑、馬三江下游,南及朝鮮,咸鏡諸道皆染此習。凡人患病輒延男巫,亦有女覡至家,……蹈足而行,作咒如魅言及人術,以除患疾。”可見皇室在愚民政策上有所變動,其實是換湯不換藥罷了。
然而祝由科雖在官方醫科中有一席之地,其自身並無十三科之分,為何民間祝由科有十三科呢,又為一些名醫所借鑒呢?
究其原因:一是“祝由一術統攝內外諸症,不用方脈,可免誤辯溫涼;不用針灸,可免誤刺穴道;不用方藥,可免誤下毒藥。民間傳訛,誤為官家分類,以一科而分十三科之屬爾。”二是“治病之法,深奧千里,淺學濟急,未辨精微,頗多誤事。鄉民鄙人,倉猝之間,勿藥而喜,類泛簡便,得一二者,救活生靈,善功德事哉!”
十三科主治:
祝由各科治療方法主要據道教靈寶派典籍宋末元初·林靈真編輯的《靈寶領教濟度全書》內(存思玄妙品·咒)和(符簡執範品·符)及通行本所載的為主,其十三科之主治分類為:
大方脈科(主治:傷寒、痰喘,一切內症兼雜醫)
諸風科(主治:麻木、癱瘓及一切中風)
胎產科(主治:胎前、產後及婦科諸症)
眼目科(主治:眼病及時疫眼病)
小兒科(主治:小兒驚、疳等諸症)
口齒科(主治:牙痛、骨鯁及喉科諸症)
內外科(主治:療毒、淋濁、痔瘡及一切惡候)
傷折科(主治:跌打壓傷及諸蟲獸傷)
耳鼻科(主治:耳聾、鼻衄及一切耳鼻病)
瘡腫科(主治:惡瘡、癩疥、無名腫毒等)
金鏃科(主治:金屬所傷及消針化刺)
書禁科(主治:鎮邪、驅鬼、闢毒、截症)
砭針科(主治:癲癇,筋骨疼痛)
NT$1650
5月上新:【法海寺壁畫臨摹精選】
NT$2800
【吉光片羽】(五臺山壁畫與塑像精選)
NT$1950
【漢藏文化藝術交流史】(精裝厚本)
NT$3899
【浙江石窟造像調查報告】(上下册)
NT$3150
【不可錯過的中國石窟】
NT$1499
【托林寺紅殿壁畫研究:歷史、影像與文字】
NT$1850
尋夢與歸來:【敦煌寶藏離合史】(縱覽敦煌學百年歷程的全景式長卷)
NT$1950
【偉大的中國書法】(圖解300餘幅經典作品及其背後的故事)
NT$1999
【漢唐佛教造像藝術史】
NT$1650
【法界源流图】(千佛圖)
NT$2000
【大英博物館印度次大陸簡史】+【牛津藝術史系列:印度藝術】
NT$2400
【藏密本尊】(布面精裝,英漢對照)
NT$1800
【印度佛像服飾史】
NT$1400
【法顯西行】+【唐蕃古道】
NT$5200
【百年佛緣】(套裝1-9册,質重6.8公斤)
NT$1880
【唐卡度量】+【唐卡中的格薩爾故事】
NT$3750
【敦煌藝術大辭典(質重六斤)】
NT$2100
【看不見的唐卡】(漢英)
NT$1480
【傳統文化空間】
NT$1199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